跳到主要內容

[遊記]香港三天兩夜文青吃貨地陪行(中):中上環、 旺角


托Brian之福,約到了初次見面的香港人網友Andy當地陪,Andy任職於香港教課書出版社,對香港的咖啡廳很有涉略,非常熟門熟路地展開了第二天的文青吃貨之旅。

十分喜歡香港的graffiti,台灣大都還在「某人到此一遊」的程度。


要爬很多上升坡才能抵達的死路咖啡,Andy說他夏天是決計不會來的,因為路途實在太艱辛了。不過大概也是因為如此,腹地相對起很多咖啡廳都算是寬廣,店內有多款麵包可供選擇。

Cupping Room
有好幾間分店,經過覺得很不錯,餐點包括班尼迪克蛋。

香港真的好多這種溫室型、窗明几淨的咖啡店, 大概是因為空間真的太小了,所以用不透視的材料會更顯逼仄吧。這間好像是pop up store。

卡布奇諾(38HKD)
位於古董市集周圍,附近都是賣復古海報、錢幣、雕像和古玩的店舖。店內狹長,座位約十來個,經常要等,當天坐到後門的戶外區。最特別的當屬他們家的杯子,連外帶杯的特別設計,甚至成為可以單獨販賣的周邊商品。當天喝到的咖啡本身味道很濃烈,不算順口,不過應該常常會不一樣吧,算是朝聖地點之一。

金牌豬扒飯加蛋(約47HKD)
現在想想還是覺得很像排骨飯,不過因為不是用炸的,加上還有醬,所以比較多汁一點,飯一如往常地有待加強。Monocle友人非常喜歡,但我覺得就是,排骨飯,不錯但沒有很特別。(店外有橘色長毛貓)

Kubrick書店+咖啡+唱片行+影廳複合店:
可以待一下午的地方,書店區域不大,但是英文書比台灣絕大多數書店都多得多。在隔壁的文具(?)區發現了香港品牌ditto ditto,專門出信封、信紙、包裝、明信片等紙製品,印刷品質非常出色。再隔壁是會上映小眾電影的影廳,是少數香港能讓人慢下來的地方之一。


常常集品:273 Shanghai St, Yau Ma Tei, Hong Kong (連到Google Map)
一間很容易錯過的2樓小店, 主要是日本和復古風格。與其說是店舖,常常集品比較像是店主自己的收藏展(不過是可以買的),帶有非常強烈的個人色彩,不會有一系列商品或大量存貨。部分東西會寫上典故,比如說是香港最後一間澡堂的號碼牌之類的,的確都是很少見的器物,適合有在尋找獨特器皿的人。窗邊有座位可以逗留,店主雖然在場,但不太會主動搭話,可以自由瀏覽。(Logo很Q) 

 美都餐室:63 Temple St, Jordan, Hong Kong (連到Google Map)
奶油多士(13HKD)、奶醬多士(13HKD)
如果想要尋覓古早港式下午茶餐館,美都的裝潢很有風味,保留了大量小磁磚和鐵窗,而且因為是三角店面所以有很多窗戶,空間相對開闊,用餐環境算是很不錯。但奶油多士也不是我的菜,基本上就是把吐司裹蛋汁拿去炸,所以非常油,不過也因為這樣所以蛋的味道比台灣的「法式吐司」濃厚很多,算是香港的罪惡美食之一。

金華冰廳:G/F, 47 Bute St, Mong Kok, Hong Kong (連到Google Map)
菠蘿油(10HKD)、飲品(低銷必點,約17-19HKD)
據說是香港第一的菠蘿油,不過對於一個不太會欣賞菠蘿油的人來說,金華冰廳的特點大概就是麵包上面的菠蘿很脆,麵包鬆軟,僅此而已。麵包本身並沒有很熱,或者可能涼的很快吧,總之不太有冰火菠蘿的感覺。加上用餐環境嘈雜髒亂,又一定要點飲料,總體而言讓人不敢恭維。

一樓是店舖兼工作區,商品以圖文書和雜誌為主,有香港在地的也有歐美的,偶爾會有講座和工作坊。二樓是小型展覽空間,當天的展是《七孔流血》,以慢動作檢視經典港片中的死亡鏡頭。呈現方式簡單粗暴,意圖強而有力。

另一場面基,就在Common Room對街的日式雜貨小舖,團隊成員都是香港人,店主普通話說得很好,經常往返日本,也會到台灣參加展售活動,員工們都非常親切。最近要出濱田英明的攝影集。

富記粥品:Hong Kong, 花園街104 (連到Google Map)
及第粥(約35HDK,似乎年年漲價,不過還是大推)、燒鴨盤(也推)
用餐環境同樣十分糟糕,但是料理味道實在太・好・了,乃至於富記應該是香港我唯二會想再訪的餐館。 出發前是在彼得覓食趣上查到的富記,由於我和彼得一樣極其熱愛內臟,所以當我知道及第粥是豬肝、豬腸和豬心燉煮成的時候,就決定非及第粥不點了。燒鴨也很出色,不管是哪個部位都很嫩,而且入味。但該餐館除了美食以外其他項目都非常有待加強,包括餐點裡有蟲或者找錢不實之類的狀況都曾有聽聞。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英國:出走倫敦]Canterbury坎特伯雷觀光指南(上):交通、西門公園、坎特伯里大教堂

4月12日 星期二 在結束第二學期的後一天,終於再也沒有藉口駐守(X)宿舍,決定要出走倫敦後,第一站就獻給朝思暮想的坎特伯雷。(高中的時候聽說了坎特伯雷故事集後就一直心懷好感,大概是因為當時是和十日談及神曲一起學的,相較之下"故事集"聽起來有趣多了;再次見到則是在洛杉磯的杭庭頓圖書館裡的原本,書中精緻的插圖、燙金和裝飾讓人印象深刻。) 出門前先在網路上訂了火車票,早上10點從St. Pancras出發、下午4點半返回,時間正正好都落在 super off-peak時段 內,來回只要30.3鎊,車程依車種60~90分鐘不等。(Note  網路訂票到火車站只能用機器取票 ,去窗口會被不耐煩的趕走; 往倫敦東南方的火車月台在二樓 ) ↑車票上並沒有註明時間,所以我猜只要在super off-peak時段內往返都是可以的。 依稀還可以辨認出古城的環狀範圍,粉紅色是主街

[翻譯] Amalia Ulman: 那個在Instagram上愚弄了眾人的女孩

BBC By Cadence Kinsey 7 March 2016 在 2014 年 4 月至 9 月期間, 26 歲的阿根廷裔藝術家   Amalia Ulman  將自己化身為存在於網路世界的   Instagram 女孩 。她使用那些在社群網絡上廣受觀迎的 hashtags ,試圖探討女性如何在網路上呈現自己。這場名為「傑出與完美」 (Excellences & Perfections)  的創作由三個主題組成,依序為「可愛女孩」、「甜心寶貝」和「女神」,這三種是 Ulman 發現網路上最受歡的女性形象。 為了使這份創作更具說服力, Ulman 還為 Instagram 上的她準備了一份劇本,劇情中 Ulman 搬到洛杉磯、和交往多年的男友分手,並在歷經吸毒、隆乳、自甘墮落、懺悔後,最終回歸正軌並有了新男友。這場持續了五個多月的創作為 Ulman 的 Instagram 帶來了近 9 萬人次的追蹤,而直到故事完結 Ulman 才公告眾人這其實是她的作品。 這件藝術創作現正展出於倫敦兩大藝廊,並由於該作品同時包含了社群媒體操作和性別刻板印象的再製等元素而獲得廣泛關注。然而這件作品的核心議題,其實是想探討網路世代中,人們「線上」和「線下」身分的關係。 當 Ulman 在 Instagram 開始這份創作時,「人們開始討厭我,」她說道,「曾經合作過的 藝廊甚至跟我說:『你必須停止 PO 文,不然人們就再也不會認真看待你了。』」 揭露真相後,許多人批評這份作品根本是場騙局,然而即使這整件作品確實是 Ulman 精心安排的,卻仍然包含了許多真實的成分,例如她在倫敦讀藝術時曾當過伴遊。這些針對作品的批評對於 Ulman 來說正好說明了一件事:人們在真實生活和在網路上呈現的他們之間確實存在著落差。 真實性 (Authenticity) 一直是社群媒體中的核心概念,一如我們都很熟悉「做自己」、「擇你所愛」等口號。而現在這個概念正由科技公司所強化,社群媒體平台開始鼓勵甚至強制實名制和單一身分。人類學家 Daniel Miller 曾寫道:「一開始網路世界似乎拓展了匿名的範疇,意味著人們可以透過網路展現不同形式的身分、在身分間切換,並相對自由地確保多重身分的安全;但事...

[遊記]藏了整個雨林的加州科學院

加州科學院The 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營業時間: 週一到週六:9:30 am–5 pm 每週二晚上 6 pm-10 pm 是 NightLife  (供酒和音樂,須滿21歲) 週日:11 am–5 pm (有google review反應4點之後不售票) 逛完全館約 4小時 地址: 55 Music Concourse Dr, San Francisco, CA 94118 週二晚上博物館中間的大廳會變成夜店,邀請DJ和藝術家,還提供調酒。 票價(2018年5月): 成人票 Adult Ticket (Ages 18-64):$35.95 兒童票 Child Ticket (Ages 4-11):$25.95 少年票 Youth Ticket (Ages 12-17):$30.95 學生票 Student Ticket (Ages 18+, ID required):$30.95 敬老票 Senior Ticket (Ages 65+, ID required):$30.95 週二夜間票 $15 (提供私人包場,建議購票前確認是否開放一般民眾入場) Music Concourse Garage 停車費(官網推薦): 週一到週五:$5/hr 週末:$6/hr 適合什麼樣的人: 喜歡珊瑚、海葵、雨林生態、水生館 不建議什麼樣的人: 為了天文去的、期待看到超多各式各樣展品、幽閉恐懼 為了享受人文生活, 上週末決定去探索金門公園,在 Google 上有超過 2,300 則評論,評價4.5顆星的加州科學院當然是首選。評價中很多給低分的人提到門票太貴、停車費太高、人太多、和免費的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NHM London)不能比之類的。但去過之後,我認為這兩者真的「不能類比」,就像蘋果和橘子一樣。 加州科學院主打的是水生、天文、雨林和自然史,其中水生和雨林都是以活體動物呈現,和雖然規模很大,但全是模型和標本的倫敦 NHM 相當不同,前者著重於自然「生態」,後者是自然「歷史」。再者,NHM 基於推廣大眾教育免門票的設置,也不應被視為自然歷史類博物館的常態。甚至以個人經驗來說,NHM 因為太大而且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