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工作筆記] 美國生活是哪樣?值得細究的《This is America》MV


最近為了工作看了各式各樣(用不到)的新聞,其中兩則影視新聞特別引起我注意。


黑人抗爭太多了嗎?那是因為再多都入不了觀看者的眼

第一是 Childish Gambino 5月5日發表的新歌《This is America》。Childish Gambino 是 Donald Glover 作為歌手的藝名,除此之外 Glover 還是主持人(《週六夜現場》)、演員和編劇,總之武器很多。《This is America》的MV引起熱烈討論,因為這是一部背景比歌手本身更「精彩」的影片,其細節與符號之多,讓各大媒體紛紛找人撰文分析。
影片的主題直面美國種族議題而來,處理的方式和《逃出絕命鎮》有些類似:在鏡頭聚焦的平和畫面下,有著駭人的全景。每一把槍的出入鏡都有人端著妥善處理,而被槍殺的人卻陳屍原地或被拖走; 歌手和舞群在大型倉庫裡載歌載舞,和背景的動盪形成兩個世界,讓人「目不暇給」,而這種注意力的爭奪 正是所有觀眾所面對的難題。更殘酷的是,現實生活中往往並沒有重播的機會。


此外的細節還包括影片裡使用的車輛, 全都是90年代中前期或者更早的車款,和饒舌 MV 裡經常採用的嶄新豪車截然不同(這麼說來,露天泳池和豪車大概是 Jack Paul 《It's Everyday Bro》最 rap 的部分 ),也反映了美國大多數人的實際狀況。而從背後開槍和行刑的情境更是參考了真實事件。



舞步中仿效了 Jim Crow 的姿勢。
*Jim Crow 出自 《Jump Jim Crow》(蹦跳的吉姆・克勞)。1832年白人演員 Thomas D. Rice 扮成黑人,用漫畫的形式諷刺傑克遜的民粹主義政策,Jim Crow 即是當中黑人角色的名字。後來 Jim Crow 成為如「黑鬼」般的貶義詞。19 世紀南方立法機構針對黑人頒布種族隔離法案時,一系列法規就被稱為 Jim Crow Law。

值得一提的題外話,是同為黑人的 Kanye West 最近不僅說黑奴是「選擇的」,還讚賞了川普的偉業,卻在最後表示這一系列右派發言是「表演藝術」。Kanye West 於2013年從 Nike 跳槽 Adidas,並在2015年推出產品線 Yeezy ,讓 Adidas 業績連續成長,2017年更一舉超過 Nike。對於這次 Kanye West 的語出驚人,Adidas 選擇視為「個人行為」,不予懲處。


文化挪用和多元文化的分野到底在哪?

另一則新聞是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的年度(最浮誇)慈善晚會,今年的 dress code 是「fashion and catholic imagination」(時尚與天主教異想)。連年誠意出席的蕾哈娜,今年和紐約樞機主教借了真的主教帽登場,Business Insider 將這件事與前幾個星期穿旗袍參加畢業舞會引發爭議的美國高中女生並陳,說這是雙重標準。
起初我有點不太確定美國高中旗袍事件是怎麼變成「事件」的。但有趣的是,這件事在美國引起批評,在中國卻引來讚賞。在我看來,旗袍很美,旗袍很正式,雖然美國高中生穿去參加畢業舞會有點突兀,但沒什麼問題。然而此次一經 Business Insider 並列,我突然懂了美國人在罵什麼。
在美國本土的美國人眼中,中國文化是弱勢文化,而人們在使用弱勢文化的符號時,很容易就會掉進化約的陷阱,使得弱勢文化的整體性受損。這也正是為什麼同一事件在中國有截然不同的反應。
然而,在大都會晚宴的狀況裡,蕾哈娜的帽子不僅是經過主教同意使用的,更重要的是,天主教顯然不是弱勢文化。



參考資料:
白人可以穿旗袍嗎?——「文化挪用」規範了誰?
Jim Crow laws Wikipedia
Unpacking all the references in Childish Gambino’s phenomenal new video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英國:出走倫敦]Canterbury坎特伯雷觀光指南(上):交通、西門公園、坎特伯里大教堂

4月12日 星期二 在結束第二學期的後一天,終於再也沒有藉口駐守(X)宿舍,決定要出走倫敦後,第一站就獻給朝思暮想的坎特伯雷。(高中的時候聽說了坎特伯雷故事集後就一直心懷好感,大概是因為當時是和十日談及神曲一起學的,相較之下"故事集"聽起來有趣多了;再次見到則是在洛杉磯的杭庭頓圖書館裡的原本,書中精緻的插圖、燙金和裝飾讓人印象深刻。) 出門前先在網路上訂了火車票,早上10點從St. Pancras出發、下午4點半返回,時間正正好都落在 super off-peak時段 內,來回只要30.3鎊,車程依車種60~90分鐘不等。(Note  網路訂票到火車站只能用機器取票 ,去窗口會被不耐煩的趕走; 往倫敦東南方的火車月台在二樓 ) ↑車票上並沒有註明時間,所以我猜只要在super off-peak時段內往返都是可以的。 依稀還可以辨認出古城的環狀範圍,粉紅色是主街

[翻譯] Amalia Ulman: 那個在Instagram上愚弄了眾人的女孩

BBC By Cadence Kinsey 7 March 2016 在 2014 年 4 月至 9 月期間, 26 歲的阿根廷裔藝術家   Amalia Ulman  將自己化身為存在於網路世界的   Instagram 女孩 。她使用那些在社群網絡上廣受觀迎的 hashtags ,試圖探討女性如何在網路上呈現自己。這場名為「傑出與完美」 (Excellences & Perfections)  的創作由三個主題組成,依序為「可愛女孩」、「甜心寶貝」和「女神」,這三種是 Ulman 發現網路上最受歡的女性形象。 為了使這份創作更具說服力, Ulman 還為 Instagram 上的她準備了一份劇本,劇情中 Ulman 搬到洛杉磯、和交往多年的男友分手,並在歷經吸毒、隆乳、自甘墮落、懺悔後,最終回歸正軌並有了新男友。這場持續了五個多月的創作為 Ulman 的 Instagram 帶來了近 9 萬人次的追蹤,而直到故事完結 Ulman 才公告眾人這其實是她的作品。 這件藝術創作現正展出於倫敦兩大藝廊,並由於該作品同時包含了社群媒體操作和性別刻板印象的再製等元素而獲得廣泛關注。然而這件作品的核心議題,其實是想探討網路世代中,人們「線上」和「線下」身分的關係。 當 Ulman 在 Instagram 開始這份創作時,「人們開始討厭我,」她說道,「曾經合作過的 藝廊甚至跟我說:『你必須停止 PO 文,不然人們就再也不會認真看待你了。』」 揭露真相後,許多人批評這份作品根本是場騙局,然而即使這整件作品確實是 Ulman 精心安排的,卻仍然包含了許多真實的成分,例如她在倫敦讀藝術時曾當過伴遊。這些針對作品的批評對於 Ulman 來說正好說明了一件事:人們在真實生活和在網路上呈現的他們之間確實存在著落差。 真實性 (Authenticity) 一直是社群媒體中的核心概念,一如我們都很熟悉「做自己」、「擇你所愛」等口號。而現在這個概念正由科技公司所強化,社群媒體平台開始鼓勵甚至強制實名制和單一身分。人類學家 Daniel Miller 曾寫道:「一開始網路世界似乎拓展了匿名的範疇,意味著人們可以透過網路展現不同形式的身分、在身分間切換,並相對自由地確保多重身分的安全;但事...

[遊記]藏了整個雨林的加州科學院

加州科學院The 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營業時間: 週一到週六:9:30 am–5 pm 每週二晚上 6 pm-10 pm 是 NightLife  (供酒和音樂,須滿21歲) 週日:11 am–5 pm (有google review反應4點之後不售票) 逛完全館約 4小時 地址: 55 Music Concourse Dr, San Francisco, CA 94118 週二晚上博物館中間的大廳會變成夜店,邀請DJ和藝術家,還提供調酒。 票價(2018年5月): 成人票 Adult Ticket (Ages 18-64):$35.95 兒童票 Child Ticket (Ages 4-11):$25.95 少年票 Youth Ticket (Ages 12-17):$30.95 學生票 Student Ticket (Ages 18+, ID required):$30.95 敬老票 Senior Ticket (Ages 65+, ID required):$30.95 週二夜間票 $15 (提供私人包場,建議購票前確認是否開放一般民眾入場) Music Concourse Garage 停車費(官網推薦): 週一到週五:$5/hr 週末:$6/hr 適合什麼樣的人: 喜歡珊瑚、海葵、雨林生態、水生館 不建議什麼樣的人: 為了天文去的、期待看到超多各式各樣展品、幽閉恐懼 為了享受人文生活, 上週末決定去探索金門公園,在 Google 上有超過 2,300 則評論,評價4.5顆星的加州科學院當然是首選。評價中很多給低分的人提到門票太貴、停車費太高、人太多、和免費的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NHM London)不能比之類的。但去過之後,我認為這兩者真的「不能類比」,就像蘋果和橘子一樣。 加州科學院主打的是水生、天文、雨林和自然史,其中水生和雨林都是以活體動物呈現,和雖然規模很大,但全是模型和標本的倫敦 NHM 相當不同,前者著重於自然「生態」,後者是自然「歷史」。再者,NHM 基於推廣大眾教育免門票的設置,也不應被視為自然歷史類博物館的常態。甚至以個人經驗來說,NHM 因為太大而且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