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翻譯] Amalia Ulman: 那個在Instagram上愚弄了眾人的女孩

BBC
By Cadence Kinsey
7 March 2016


20144月至9月期間,26歲的阿根廷裔藝術家  Amalia Ulman 將自己化身為存在於網路世界的 Instagram女孩。她使用那些在社群網絡上廣受觀迎的hashtags,試圖探討女性如何在網路上呈現自己。這場名為「傑出與完美」(Excellences & Perfections) 的創作由三個主題組成,依序為「可愛女孩」、「甜心寶貝」和「女神」,這三種是Ulman發現網路上最受歡的女性形象。

為了使這份創作更具說服力,Ulman還為Instagram上的她準備了一份劇本,劇情中Ulman搬到洛杉磯、和交往多年的男友分手,並在歷經吸毒、隆乳、自甘墮落、懺悔後,最終回歸正軌並有了新男友。這場持續了五個多月的創作為UlmanInstagram帶來了近9萬人次的追蹤,而直到故事完結Ulman才公告眾人這其實是她的作品。

這件藝術創作現正展出於倫敦兩大藝廊,並由於該作品同時包含了社群媒體操作和性別刻板印象的再製等元素而獲得廣泛關注。然而這件作品的核心議題,其實是想探討網路世代中,人們「線上」和「線下」身分的關係。

UlmanInstagram開始這份創作時,「人們開始討厭我,」她說道,「曾經合作過的藝廊甚至跟我說:『你必須停止PO文,不然人們就再也不會認真看待你了。』」

揭露真相後,許多人批評這份作品根本是場騙局,然而即使這整件作品確實是Ulman精心安排的,卻仍然包含了許多真實的成分,例如她在倫敦讀藝術時曾當過伴遊。這些針對作品的批評對於Ulman來說正好說明了一件事:人們在真實生活和在網路上呈現的他們之間確實存在著落差。


真實性(Authenticity)一直是社群媒體中的核心概念,一如我們都很熟悉「做自己」、「擇你所愛」等口號。而現在這個概念正由科技公司所強化,社群媒體平台開始鼓勵甚至強制實名制和單一身分。人類學家Daniel Miller曾寫道:「一開始網路世界似乎拓展了匿名的範疇,意味著人們可以透過網路展現不同形式的身分、在身分間切換,並相對自由地確保多重身分的安全;但事實卻並非如此,臉書不僅讓我們失去了匿名的可能甚至威脅到個資安全。」但是我們都知道,即使社群媒體千方百計想提升真實性,我們對於自己的網路身分仍然有很大的操作空間。從這個層面來說,Ulman的行為和一般人沒有甚麼不同。

於是問題出現了,關於我們期待藝術「是什麼樣子」以及我們期待藝術「應該做到什麼」。Ulman在「傑出與完美」中對女性刻板印象的再製激怒了一些人,作為女性主義藝術作品,Ulman並沒有沿襲過去多數人挑戰身分定義的做法,反而以社會形象崩壞的女藝人作為靈感來源,選擇能獲得最多點讚和分享的狗血套路作為創作藍圖,畢竟「女孩越傷心、酸民越高興」。


Ulman試圖做的,是透過「傑出與完美」觀察人們如何回應和評價女性在特定脈絡下呈現的網路形象。Ulmaninstagram大受歡迎,正是因為它合乎了多數人的期待,而使這份創作在揭露前具有可信度的原因,也正是因為我們對於那樣的劇情感到熟悉:崩壞、悔過、拯救。

像點讚和分享這樣的反饋行為,是社群媒體商業模式的基礎。如今的社群網站用越來越標準化的模板,縮限我們呈現自我的方式(試回憶無名小站的個人化頁面和臉書的差異),並經常將我們的身分,透過一個又一個下拉式選單轉化為電子資料。這種下拉式選單機制對於臉書和instagram等賣資料維生的網站來說至關重要,因為「標準化的資料輸入確保了結果的品質」,阿姆斯特丹大學教授José van Dijck如是說。總的來說,網路不僅沒有使我們逃離傳統論述、行為和表達形式的桎梏,還時常再製了這些窠臼。人們必須瞭解到網路並非區隔於現實生活外的虛擬領域。


「傑出與完美」並非Ulman對網路社群的第一次探索,她在2012年時就曾以f/f為題,檢視南美洲社群網站Fotocumbia  Fotolog。「傑出與完美」同時也對Ulman作為年輕女性藝術家的身分提出了銳利的省思,Ulman2014年時在紐約的一場展出中曾提到,「女性藝術家應該是什麼模樣?她應該如何舉措?藝術品的價格和妳的長相成正比」。「傑出與完美」廣泛地獲得了世人的興趣,似乎也告訴了我們,關於權力、特權和聲望的建構,無論是在社群媒體還是藝術圈,並沒有太大差別。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英國:出走倫敦]Canterbury坎特伯雷觀光指南(上):交通、西門公園、坎特伯里大教堂

4月12日 星期二 在結束第二學期的後一天,終於再也沒有藉口駐守(X)宿舍,決定要出走倫敦後,第一站就獻給朝思暮想的坎特伯雷。(高中的時候聽說了坎特伯雷故事集後就一直心懷好感,大概是因為當時是和十日談及神曲一起學的,相較之下"故事集"聽起來有趣多了;再次見到則是在洛杉磯的杭庭頓圖書館裡的原本,書中精緻的插圖、燙金和裝飾讓人印象深刻。) 出門前先在網路上訂了火車票,早上10點從St. Pancras出發、下午4點半返回,時間正正好都落在 super off-peak時段 內,來回只要30.3鎊,車程依車種60~90分鐘不等。(Note  網路訂票到火車站只能用機器取票 ,去窗口會被不耐煩的趕走; 往倫敦東南方的火車月台在二樓 ) ↑車票上並沒有註明時間,所以我猜只要在super off-peak時段內往返都是可以的。 依稀還可以辨認出古城的環狀範圍,粉紅色是主街

2018 紐約百老匯《Sleep No More》劇情攻略

今天七月初又去紐約玩了一趟,而這次最大的亮點絕對是外百老匯的《Sleep No More》。以下簡單敘述一下這次看劇的經驗(買票、交通、 注意事項 等在此不多提): 《Sleep No More》是一位在波士頓工作過的朋友介紹的,回家上網查了資料發現的確很有趣,因此即是票價不菲($120)仍毅然決然地訂了票。 國內外很多人推薦不查資料直接去體驗,但我個人十分不建議這樣裸看戲。第一,對於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人來說,都不會有再刷的可能,因此即便事後做功課發現想看的劇情,也沒機會再訪了;第二,這是一齣潛劇本極多且極為隱晦的戲,對相關文本不夠瞭解的話肯定看不懂。而這也是本文的初衷。 此外,這齣戲也有點運氣成分。例如,如果你沒有買到七點的票或抽到數字很靠前的牌,進場的時候戲都演一大半了;或者,如果你一開始沒跟到主角群,九成九會看不懂配角和主要劇情之間的關係。所以如果想更投入這場表演,事前多看點資料還是必要的。 先說我跟的角色順序(7:15的票,Q牌,進電梯時間約8:00):馬克白-麥德伕夫人-班克-調酒師 進電梯的時候確實就像其他人說的,三樓會放一人、四樓放一半、五樓放一半。另外,如果我沒聽錯的話,叫牌會從A開始到K,而被叫到的會包含之前沒進去的數字,例如叫10號,1~9的也可以進去。所以如果想和朋友抽到不同數字但又想待在一起,可以以牌面靠後的為進場時機,然後記得別最後一個進電梯。 最精彩的兩場戲 第二次預言(參與角色為馬克白和三巫):全場用快速閃光製造定格效果,描繪馬克白殺人後的癲狂,以及之後即將發生的慘案,整場戲極其驚悚。看著大量鮮血流過馬克白赤裸的身軀,再看著光頭女巫預言王位和嬰孩血案,雖然眼睛被閃到痛,但心裡一直大喊太值得了。 宴會廳(全角色參與):超級有戲的一場戲(?)整段用慢動作呈現,從下方打出來的綠橘色光線詭譎異常,每個角色的情緒都非常飽滿,並且因為是慢動作,讓觀眾有機會仔細端詳他們之間的關係,讓人印象深刻。 劇情與相關文本 莎士比亞《 馬克白 》:(主劇情) 巫師向領主馬克白和班克透露,預言馬克白會當上國王(撲克牌K),而班克的子孫也將統治王國。馬克白回家和妻子說明此事,妻子慫恿馬克白弒君,並在舞會中借機在國王鄧肯的飲料中下毒,讓丈夫有機會在國王熟睡時將其悶死。事後馬克白夫婦不斷爭吵,陷入無止盡的罪惡感。在極其戲劇性的第二次預言後,馬克白用...

[讀書]女性不只是主角,也是反派、跟班、車夫、獄卒和路人——《Monstress》

《Monstress》非常血腥,幾乎每一頁都有人身首異處;女主角梅卡(Maika Halfwolf)則宛若憤怒的化身,拒絕任何人的接觸。這部由華裔美籍女作家 Marjorie Liu (以下簡稱M. Liu)撰寫劇本,日籍女畫家武田沙奈(Sana Takeda)繪製的漫畫,是一部華麗而可怖的暗色調奇幻作品。 M. Liu 的父親的是台灣人,美國人母親則有法國、蘇格蘭和愛爾蘭的血統。如同幾乎所有華裔家庭的對兒女的期待,M. Liu 自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畢業後,成為一名執業律師 ,在興趣與職涯間掙扎。26歲時,她藉著兼差替 Marvel 寫 X 戰警小說,踏入了漫畫劇本的行列。在 《大西洋》的訪問 中,M. Liu 聊到替 Marvel 工作的經歷:「那個過程既絕妙又令人沮喪,因為你仍然是在為一間公司工作,任何你寫的東西終究不屬於你。我投入很多在角色上,卻會在某些時候突然收到通知『故事該結束了』。」 《Monstress》是一個全新的創作,以末日後為背景,講述一個人類、先祖(Ancients)、古代神(The Old Gods)和魔族(Arcanic Halfbreeds)共存的世界,擁有所有奇幻作品的必備元素:長城、巫師、混血兒和為出身所苦的主角。唯一不同的是,在這塊中土上,幾乎沒有男性和白種人的身影,是 藍色小精靈法則 ——眾多男性搭配唯一女性角色——的翻轉版。然而,儘管《使女的故事》和《機械姬》等作品是啟發了 M. Lui 在內的女性主義巨作,但在她看來,這些作品仍未脫離男性的凝視。「在父權框架裡,女性的賦權和情慾化形影不離,但這麼做是危險的,男性因此成為受害者,也總是被害。」M. Liu 如此告訴 《紐約》雜誌 。《Monstress》不是一個性別換置的故事,而是一個完全由女性演繹的劇本。女性不只是主角,也是反派、跟班、車夫、獄卒和路人。 《Monstress》的畫風無疑是華麗的,裝飾性的線條佈滿衣袍,而這樣的細節也延伸到了角色的臉孔。主角梅卡始終緊皺的眉宇,是 M. Liu 給女性的第二層解放。「我並不是說憤怒絕對是好的,但憤怒可以是動力和意志力的來源。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允許女性表露憤怒,憤怒的女性是歇斯底里的婊子;但男性的憤怒卻是一種氣概、權力與智識的展現。」她在 《大西洋》的訪談 中說道。即便是面對族人和小孩,梅卡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