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遊記]藏了整個雨林的加州科學院


加州科學院The 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營業時間:
週一到週六:9:30 am–5 pm
每週二晚上 6 pm-10 pm 是 NightLife (供酒和音樂,須滿21歲)
週日:11 am–5 pm
(有google review反應4點之後不售票)
逛完全館約4小時

週二晚上博物館中間的大廳會變成夜店,邀請DJ和藝術家,還提供調酒。
票價(2018年5月):
成人票 Adult Ticket (Ages 18-64):$35.95
兒童票 Child Ticket (Ages 4-11):$25.95
少年票 Youth Ticket (Ages 12-17):$30.95
學生票 Student Ticket (Ages 18+, ID required):$30.95
敬老票 Senior Ticket (Ages 65+, ID required):$30.95
週二夜間票 $15 (提供私人包場,建議購票前確認是否開放一般民眾入場)
Music Concourse Garage 停車費(官網推薦):
週一到週五:$5/hr
週末:$6/hr
適合什麼樣的人:喜歡珊瑚、海葵、雨林生態、水生館
不建議什麼樣的人:為了天文去的、期待看到超多各式各樣展品、幽閉恐懼

為了享受人文生活, 上週末決定去探索金門公園,在 Google 上有超過 2,300 則評論,評價4.5顆星的加州科學院當然是首選。評價中很多給低分的人提到門票太貴、停車費太高、人太多、和免費的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NHM London)不能比之類的。但去過之後,我認為這兩者真的「不能類比」,就像蘋果和橘子一樣。


加州科學院主打的是水生、天文、雨林和自然史,其中水生和雨林都是以活體動物呈現,和雖然規模很大,但全是模型和標本的倫敦 NHM 相當不同,前者著重於自然「生態」,後者是自然「歷史」。再者,NHM 基於推廣大眾教育免門票的設置,也不應被視為自然歷史類博物館的常態。甚至以個人經驗來說,NHM 因為太大而且免費,除了經常人潮太多、喧嘩、參訪者席地而坐,展區時常有悶熱汗味的狀況。


去的當天是五月中旬的週六下午一點,很幸運找到公園裡的免費停車位。參訪的人意外地不多,任何展區都可以在5分鐘內進入。

參觀手冊(PDF)
從剖面圖可以很清楚看出各館區的位置。當天剛到就碰到天文館播映(需免費換票),橘色光線的穹頂劇院相當舒適,當季的影片主題是不太天文的珊瑚探索(Expedition Reef),唯一扯上邊的是珊瑚分布的區域在長年有光照的南北迴歸線之間,是吸收了天地精華的生物。最後順便宣導了一下大家要少吃牛肉、少用化石燃料和塑膠等等。
天文劇院出口是自然學家中心,裡頭有可觸摸的珊瑚標本,沿著走廊會走到礦石區,雖然不大,但是看得出來策展有用心。


科學院內附有餐飲區,動線設計就像真的學校餐廳一樣,以披薩、沙拉、飲料、咖啡吧區分,價格不意外的略高,不過值得嘉許的是裡頭真的沒有塑膠包裝,連吸管也選用紙製吸管。


熱帶雨林是科學院的重頭戲,你可以選擇先去地下室的水生館,但我強烈建議從雨林館進入,體驗會完全不一樣。雨林館要分批進場,確保沒有蝴蝶被帶出區域,入園後隨著螺旋式坡道,可以觀賞到雨林每個樹層的不同生態,下方還有一片水塘。蝴蝶和鳥都很多,最好的觀看方式就是找個好地點停下來,生物會自然顯現,不過並不建議和生物互動。沿路還有小型生態箱,有青蛙、蟾蜍、蛇、螞蟻和不知道叫什麼的擬態昆蟲等。

巨骨舌魚
雨林步道的終點是樹冠,出場的電梯會直接通往地下室的水生館,其實就是雨林下方的水塘。說是水塘真是太低估了,該區水深至少有10公尺,據說現實中的熱帶雨林水域可能達20公尺,多樣性完全不低於水面之上,非常讓人驚艷。從海底隧道向上望非常療癒。


除了雨林區地下的海底隧道(I),最令人著迷的就是珊瑚區(G)的帷幕了,當然沿途的觀景窗也很有看點,一旁的解說牌都是(健全的)觸控面板,十分便於閱讀。海葵和珊瑚的種類特別豐富(也有可能是他們的色彩特別迷人),參觀途中有看到管理人員用水管餵食和清理,維護狀況很好。



最後是非洲廳,也是最像倫敦 NHM 的館區,主要呈現人類的演化,還有獅子、羚羊、斑馬和企鵝等非洲物種,精美但沒有太特別之處。


很多人說加州科學院適合親子,但由於館中包含開放式生態區,我反而不太確定是否適合小孩。無論如何,很幸運參觀當天的人潮剛剛好,也沒有碰到很鬧的小孩。非常推薦喜歡自然生態的人去加州科學院。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英國:出走倫敦]Canterbury坎特伯雷觀光指南(上):交通、西門公園、坎特伯里大教堂

4月12日 星期二 在結束第二學期的後一天,終於再也沒有藉口駐守(X)宿舍,決定要出走倫敦後,第一站就獻給朝思暮想的坎特伯雷。(高中的時候聽說了坎特伯雷故事集後就一直心懷好感,大概是因為當時是和十日談及神曲一起學的,相較之下"故事集"聽起來有趣多了;再次見到則是在洛杉磯的杭庭頓圖書館裡的原本,書中精緻的插圖、燙金和裝飾讓人印象深刻。) 出門前先在網路上訂了火車票,早上10點從St. Pancras出發、下午4點半返回,時間正正好都落在 super off-peak時段 內,來回只要30.3鎊,車程依車種60~90分鐘不等。(Note  網路訂票到火車站只能用機器取票 ,去窗口會被不耐煩的趕走; 往倫敦東南方的火車月台在二樓 ) ↑車票上並沒有註明時間,所以我猜只要在super off-peak時段內往返都是可以的。 依稀還可以辨認出古城的環狀範圍,粉紅色是主街

2018 紐約百老匯《Sleep No More》劇情攻略

今天七月初又去紐約玩了一趟,而這次最大的亮點絕對是外百老匯的《Sleep No More》。以下簡單敘述一下這次看劇的經驗(買票、交通、 注意事項 等在此不多提): 《Sleep No More》是一位在波士頓工作過的朋友介紹的,回家上網查了資料發現的確很有趣,因此即是票價不菲($120)仍毅然決然地訂了票。 國內外很多人推薦不查資料直接去體驗,但我個人十分不建議這樣裸看戲。第一,對於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人來說,都不會有再刷的可能,因此即便事後做功課發現想看的劇情,也沒機會再訪了;第二,這是一齣潛劇本極多且極為隱晦的戲,對相關文本不夠瞭解的話肯定看不懂。而這也是本文的初衷。 此外,這齣戲也有點運氣成分。例如,如果你沒有買到七點的票或抽到數字很靠前的牌,進場的時候戲都演一大半了;或者,如果你一開始沒跟到主角群,九成九會看不懂配角和主要劇情之間的關係。所以如果想更投入這場表演,事前多看點資料還是必要的。 先說我跟的角色順序(7:15的票,Q牌,進電梯時間約8:00):馬克白-麥德伕夫人-班克-調酒師 進電梯的時候確實就像其他人說的,三樓會放一人、四樓放一半、五樓放一半。另外,如果我沒聽錯的話,叫牌會從A開始到K,而被叫到的會包含之前沒進去的數字,例如叫10號,1~9的也可以進去。所以如果想和朋友抽到不同數字但又想待在一起,可以以牌面靠後的為進場時機,然後記得別最後一個進電梯。 最精彩的兩場戲 第二次預言(參與角色為馬克白和三巫):全場用快速閃光製造定格效果,描繪馬克白殺人後的癲狂,以及之後即將發生的慘案,整場戲極其驚悚。看著大量鮮血流過馬克白赤裸的身軀,再看著光頭女巫預言王位和嬰孩血案,雖然眼睛被閃到痛,但心裡一直大喊太值得了。 宴會廳(全角色參與):超級有戲的一場戲(?)整段用慢動作呈現,從下方打出來的綠橘色光線詭譎異常,每個角色的情緒都非常飽滿,並且因為是慢動作,讓觀眾有機會仔細端詳他們之間的關係,讓人印象深刻。 劇情與相關文本 莎士比亞《 馬克白 》:(主劇情) 巫師向領主馬克白和班克透露,預言馬克白會當上國王(撲克牌K),而班克的子孫也將統治王國。馬克白回家和妻子說明此事,妻子慫恿馬克白弒君,並在舞會中借機在國王鄧肯的飲料中下毒,讓丈夫有機會在國王熟睡時將其悶死。事後馬克白夫婦不斷爭吵,陷入無止盡的罪惡感。在極其戲劇性的第二次預言後,馬克白用...

[讀書]女性不只是主角,也是反派、跟班、車夫、獄卒和路人——《Monstress》

《Monstress》非常血腥,幾乎每一頁都有人身首異處;女主角梅卡(Maika Halfwolf)則宛若憤怒的化身,拒絕任何人的接觸。這部由華裔美籍女作家 Marjorie Liu (以下簡稱M. Liu)撰寫劇本,日籍女畫家武田沙奈(Sana Takeda)繪製的漫畫,是一部華麗而可怖的暗色調奇幻作品。 M. Liu 的父親的是台灣人,美國人母親則有法國、蘇格蘭和愛爾蘭的血統。如同幾乎所有華裔家庭的對兒女的期待,M. Liu 自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畢業後,成為一名執業律師 ,在興趣與職涯間掙扎。26歲時,她藉著兼差替 Marvel 寫 X 戰警小說,踏入了漫畫劇本的行列。在 《大西洋》的訪問 中,M. Liu 聊到替 Marvel 工作的經歷:「那個過程既絕妙又令人沮喪,因為你仍然是在為一間公司工作,任何你寫的東西終究不屬於你。我投入很多在角色上,卻會在某些時候突然收到通知『故事該結束了』。」 《Monstress》是一個全新的創作,以末日後為背景,講述一個人類、先祖(Ancients)、古代神(The Old Gods)和魔族(Arcanic Halfbreeds)共存的世界,擁有所有奇幻作品的必備元素:長城、巫師、混血兒和為出身所苦的主角。唯一不同的是,在這塊中土上,幾乎沒有男性和白種人的身影,是 藍色小精靈法則 ——眾多男性搭配唯一女性角色——的翻轉版。然而,儘管《使女的故事》和《機械姬》等作品是啟發了 M. Lui 在內的女性主義巨作,但在她看來,這些作品仍未脫離男性的凝視。「在父權框架裡,女性的賦權和情慾化形影不離,但這麼做是危險的,男性因此成為受害者,也總是被害。」M. Liu 如此告訴 《紐約》雜誌 。《Monstress》不是一個性別換置的故事,而是一個完全由女性演繹的劇本。女性不只是主角,也是反派、跟班、車夫、獄卒和路人。 《Monstress》的畫風無疑是華麗的,裝飾性的線條佈滿衣袍,而這樣的細節也延伸到了角色的臉孔。主角梅卡始終緊皺的眉宇,是 M. Liu 給女性的第二層解放。「我並不是說憤怒絕對是好的,但憤怒可以是動力和意志力的來源。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允許女性表露憤怒,憤怒的女性是歇斯底里的婊子;但男性的憤怒卻是一種氣概、權力與智識的展現。」她在 《大西洋》的訪談 中說道。即便是面對族人和小孩,梅卡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