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英國:出走倫敦]Canterbury坎特伯雷觀光指南(下):聖奧古斯丁修道院遺跡、諾曼城堡

下篇主要要來寫寫我覺得坎特伯雷最值得看的歷史景點:

聖奧古斯丁修道院遺跡 St Augustine's Abbey (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如今的坎特伯雷市已經是個非常發達的觀光景點,而一如我在上篇提到的,在出發之前我對於坎特伯雷也僅止於喬叟的作品:進香團的說故事大賽(X),但實際上坎特伯雷市所包含的遺跡之於英國歷史,卻是有著不得不提的重要性,其中又以聖奧古斯丁修道院為最,聖奧古斯丁修道院的興衰就是天主教在英國的興衰史。

St Augustine's Abbey的歷史可追溯至西元598年奧古斯丁奉當時Gregory教宗之令,率領使節團前往坎特伯雷所在的肯特Kent王國,向當時佔據英格蘭的Anglo-Saxon盎格魯薩克遜人傳教。據史學家推測,之所以選址於肯特王國包含以下原因(1)肯特國王Æthelberht 娶了信天主教的Bertha公主為妻 (2)肯特王國在英國東南有著主導性地位 (3)肯特王國與信天主教的法蘭克人Franks(居住於萊茵河中下游之日耳曼人的統稱)有著頻繁的商業往來 (4)肯特和Frank的語言相當接近,而使節團中的翻譯人員正是法蘭克人。




就這樣奧古斯丁率領約40名人員來到肯特王國,並在短短幾年內增加大量信徒,包含國王Æthelberht。奧古斯丁隨後在國王捐獻的土地上蓋了聖奧古斯丁修道院的前身:聖彼得與聖保羅修道院the monastery of Saints Peter and Paul,並且於西元601年獲教宗肯定成為英國區域的第一位樞機主教,最後於604年過世,葬於修道院。

以上是該遺跡的草創時期

接著說實用資訊,聖奧古斯丁修道院遺跡位於有點遠的城外,從坎特伯雷大教堂走過去約15分鐘,順著主街一直走出城後往左轉就會看到相關路標,詳細地圖可見(上)集。覺得遺跡荒涼是正常的,當天和我一起參觀的遊客大概只有4個人。門口會先經過一個室內展廳,附有售票櫃台,學生票約5鎊,可選擇是否含小額捐款,票價含語音導覽一支(無中文語音)。


和坎特伯雷大教堂比起來人煙罕至的聖奧古斯丁修道院,但很值得參觀。


關於修道院後來的事
雖然是採用相對容易的薩克遜建築結構,但修道院的要求畢竟更高,所以直到613年才完工。在之後的兩百年間,聖奧古斯丁修道院都是肯特地區唯一的宗教要地,同時扮演著學校的角色,圖書館收藏有宗教和世俗的書籍,而抄寫書籍也是修士們日常工作之一。
修道院真正"改名"為聖奧古斯丁是Dunstan主教任職期間,他在959到988年期間擴建修道院並將聖奧古斯丁與聖保羅、聖彼得並列供奉。
修道院的第一次重要變革發生於11世紀。1066年,諾曼人攻佔英格蘭,征服者威廉沒收了修道院,但是對於教廷他抱持尊重的態度。原本盎格魯薩克遜式的修道院被改建成典型的諾曼式本篤會修院。之後的兩百年間修道院經歷了它最世俗的輝煌時期,新的廚房、食堂、大廳、酒窖、烘焙坊和葡萄園陸續興建,用以宴請達官顯貴,龐大的支出壓縮了給前來尋求救濟的貧民的經費,預示著教廷的腐敗。

大廳

 紅磚部分顯示了諾曼人的建築特色。

地窖

聖徒與皇家墓穴

 食堂(前方綠地)、小教堂(後)


而且因為沒有人,可以毫無羞恥的自拍(X

從遺跡旁的小丘可拍到同時拍到遺跡和大教堂。
修道院的末日
聖奧古斯丁修道院在16世紀迎來了它的末日,教廷的日益腐敗英國的宗教改革促使了事件的發生。宗教改革使王權取代了神權,以議員為首的世俗力量對抗著神職人員,亨利八世最終於1538年解散並徵收了修道院,因為「該修道院已不再將其資產用於信徒,背離了其初衷。」
除了部分建築被轉為皇室成員居所,修道院其他部分很快地被拆解和變賣,大量古籍也遭到破壞和掠奪,之後甚至曾被用做釀酒公司和保齡球場地,直到1844年才由一名神父買下,進而重獲其歷史地位。
-End of St Augustine's Abbey-

離開修道院後原路返回城區,沿著圓環左邊會先經過現代購物區,然後是豪華又愜意地Dane John Gardens (名稱源於donjon,意指城堡主塔)。


有趣的城堡型遊具,不知道裡面什麼樣子。
再走下去就會到諾曼城堡遺址。

Canterbury Castle 坎特伯雷/諾曼城堡
城堡不僅免門票,連駐守人員都沒有,入口在 Gas Street(名稱由來是過去城堡曾被油氣公司用來囤放天然氣,還導致城堡頂樓被炸毀。)諾曼城堡是肯特地區的三大皇家城堡之一(其他是Rochester Castle 和 Dover Castle),位於同時是羅馬人也是征服者威廉入侵英國的軍事路線,該路線東起離法國最近的Dover港,西至倫敦。城堡於1066年搭建,用來守衛這條重要路徑。


 城堡內部基本已被摧毀,站在入口就可一覽無遺,旁邊有塔可以上去。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英國:出走倫敦]Canterbury坎特伯雷觀光指南(上):交通、西門公園、坎特伯里大教堂

4月12日 星期二 在結束第二學期的後一天,終於再也沒有藉口駐守(X)宿舍,決定要出走倫敦後,第一站就獻給朝思暮想的坎特伯雷。(高中的時候聽說了坎特伯雷故事集後就一直心懷好感,大概是因為當時是和十日談及神曲一起學的,相較之下"故事集"聽起來有趣多了;再次見到則是在洛杉磯的杭庭頓圖書館裡的原本,書中精緻的插圖、燙金和裝飾讓人印象深刻。) 出門前先在網路上訂了火車票,早上10點從St. Pancras出發、下午4點半返回,時間正正好都落在 super off-peak時段 內,來回只要30.3鎊,車程依車種60~90分鐘不等。(Note  網路訂票到火車站只能用機器取票 ,去窗口會被不耐煩的趕走; 往倫敦東南方的火車月台在二樓 ) ↑車票上並沒有註明時間,所以我猜只要在super off-peak時段內往返都是可以的。 依稀還可以辨認出古城的環狀範圍,粉紅色是主街

2018 紐約百老匯《Sleep No More》劇情攻略

今天七月初又去紐約玩了一趟,而這次最大的亮點絕對是外百老匯的《Sleep No More》。以下簡單敘述一下這次看劇的經驗(買票、交通、 注意事項 等在此不多提): 《Sleep No More》是一位在波士頓工作過的朋友介紹的,回家上網查了資料發現的確很有趣,因此即是票價不菲($120)仍毅然決然地訂了票。 國內外很多人推薦不查資料直接去體驗,但我個人十分不建議這樣裸看戲。第一,對於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人來說,都不會有再刷的可能,因此即便事後做功課發現想看的劇情,也沒機會再訪了;第二,這是一齣潛劇本極多且極為隱晦的戲,對相關文本不夠瞭解的話肯定看不懂。而這也是本文的初衷。 此外,這齣戲也有點運氣成分。例如,如果你沒有買到七點的票或抽到數字很靠前的牌,進場的時候戲都演一大半了;或者,如果你一開始沒跟到主角群,九成九會看不懂配角和主要劇情之間的關係。所以如果想更投入這場表演,事前多看點資料還是必要的。 先說我跟的角色順序(7:15的票,Q牌,進電梯時間約8:00):馬克白-麥德伕夫人-班克-調酒師 進電梯的時候確實就像其他人說的,三樓會放一人、四樓放一半、五樓放一半。另外,如果我沒聽錯的話,叫牌會從A開始到K,而被叫到的會包含之前沒進去的數字,例如叫10號,1~9的也可以進去。所以如果想和朋友抽到不同數字但又想待在一起,可以以牌面靠後的為進場時機,然後記得別最後一個進電梯。 最精彩的兩場戲 第二次預言(參與角色為馬克白和三巫):全場用快速閃光製造定格效果,描繪馬克白殺人後的癲狂,以及之後即將發生的慘案,整場戲極其驚悚。看著大量鮮血流過馬克白赤裸的身軀,再看著光頭女巫預言王位和嬰孩血案,雖然眼睛被閃到痛,但心裡一直大喊太值得了。 宴會廳(全角色參與):超級有戲的一場戲(?)整段用慢動作呈現,從下方打出來的綠橘色光線詭譎異常,每個角色的情緒都非常飽滿,並且因為是慢動作,讓觀眾有機會仔細端詳他們之間的關係,讓人印象深刻。 劇情與相關文本 莎士比亞《 馬克白 》:(主劇情) 巫師向領主馬克白和班克透露,預言馬克白會當上國王(撲克牌K),而班克的子孫也將統治王國。馬克白回家和妻子說明此事,妻子慫恿馬克白弒君,並在舞會中借機在國王鄧肯的飲料中下毒,讓丈夫有機會在國王熟睡時將其悶死。事後馬克白夫婦不斷爭吵,陷入無止盡的罪惡感。在極其戲劇性的第二次預言後,馬克白用...

[讀書]女性不只是主角,也是反派、跟班、車夫、獄卒和路人——《Monstress》

《Monstress》非常血腥,幾乎每一頁都有人身首異處;女主角梅卡(Maika Halfwolf)則宛若憤怒的化身,拒絕任何人的接觸。這部由華裔美籍女作家 Marjorie Liu (以下簡稱M. Liu)撰寫劇本,日籍女畫家武田沙奈(Sana Takeda)繪製的漫畫,是一部華麗而可怖的暗色調奇幻作品。 M. Liu 的父親的是台灣人,美國人母親則有法國、蘇格蘭和愛爾蘭的血統。如同幾乎所有華裔家庭的對兒女的期待,M. Liu 自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畢業後,成為一名執業律師 ,在興趣與職涯間掙扎。26歲時,她藉著兼差替 Marvel 寫 X 戰警小說,踏入了漫畫劇本的行列。在 《大西洋》的訪問 中,M. Liu 聊到替 Marvel 工作的經歷:「那個過程既絕妙又令人沮喪,因為你仍然是在為一間公司工作,任何你寫的東西終究不屬於你。我投入很多在角色上,卻會在某些時候突然收到通知『故事該結束了』。」 《Monstress》是一個全新的創作,以末日後為背景,講述一個人類、先祖(Ancients)、古代神(The Old Gods)和魔族(Arcanic Halfbreeds)共存的世界,擁有所有奇幻作品的必備元素:長城、巫師、混血兒和為出身所苦的主角。唯一不同的是,在這塊中土上,幾乎沒有男性和白種人的身影,是 藍色小精靈法則 ——眾多男性搭配唯一女性角色——的翻轉版。然而,儘管《使女的故事》和《機械姬》等作品是啟發了 M. Lui 在內的女性主義巨作,但在她看來,這些作品仍未脫離男性的凝視。「在父權框架裡,女性的賦權和情慾化形影不離,但這麼做是危險的,男性因此成為受害者,也總是被害。」M. Liu 如此告訴 《紐約》雜誌 。《Monstress》不是一個性別換置的故事,而是一個完全由女性演繹的劇本。女性不只是主角,也是反派、跟班、車夫、獄卒和路人。 《Monstress》的畫風無疑是華麗的,裝飾性的線條佈滿衣袍,而這樣的細節也延伸到了角色的臉孔。主角梅卡始終緊皺的眉宇,是 M. Liu 給女性的第二層解放。「我並不是說憤怒絕對是好的,但憤怒可以是動力和意志力的來源。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允許女性表露憤怒,憤怒的女性是歇斯底里的婊子;但男性的憤怒卻是一種氣概、權力與智識的展現。」她在 《大西洋》的訪談 中說道。即便是面對族人和小孩,梅卡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