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時的美術老師花了很多時間和學生分享她的背包客旅行,阿根廷是妻、新疆是妾,她說。
近兩年很幸運地在迥異的幾座城市生活了一段時間,每個國家和城市都有其個性,但魅力並非無跡可尋,我因此想藉機探究一座迷人的城市應該具備哪些要素。
先談談在這個問題上對我來說關鍵性的幾座城市吧,第一個讓我覺得討厭的城市大概是2012年2月底的澳門,將它列入名單似乎有點不公平,畢竟當時我只是觀光客而已。那時我覺得澳門雖然不乏美景,但那些美似乎都已與生活在那座城市的人無關,那些建築、廣場和信仰,就像威尼斯人酒店裡的運河,僅供到此一遊的旅客拍照賞玩。
然後是沒有它就沒有這篇文章的洛杉磯,如果要說在此之前我對洛杉磯有什麼想像,或許是「我來自LA」似乎、應該是件很酷的事(畢竟它生產了這麼多流行電影和音樂)。直到來了以後,我才了解原來還有一種比討厭更令人不欲的感覺,叫做無聊。比佛利山莊和好萊塢都與LA無關,和生活在這座城市的絕大多數人無關。我找不到具體討厭它的理由、更找不到喜歡它的原因。洛杉磯完全顛覆了我對城市的想像,於是我才發現自己對於城市的許多預期並不包含在城市的定義裡。
對於幾乎從未離開過都會的我來說,倫敦則是一座近乎滿分的城市,它既滿足了我對歷史的迷戀,也提供了現代都市的便利性與繁榮。
1.Not too chaotic, no too ordered 亂中有序
在此強調的是視覺上的秩序,我們對於城市的喜愛部分是基於對平衡、對稱的審美偏好。一座由市場需求趨動的、有機生長式的城市(e.g.九龍城寨)或許能夠達到最大的便利性,但也時常意味著混亂和不效率的資源份配。無論是紐約棋盤格式的街道規劃,還是威尼斯Burano島和諧的色調和不突兀的天際線,都展現了當地政府對城市規劃的力度,that is, someone's in charge.
然而,過度秩序也可能導致審美疲乏,無論是現代主義所引導的理性的、講求機能性的建築風格(e.g火柴盒)還是共產主義式的"統一安排"(e.g 華西村)都不是一直座迷人城市的可能樣貌。
歧異性是必要的,在有大方向的前提之下。
2.Visible Life 生機蓬勃 / 3.Compact 人際距離
(Source: School of Life)
住在洛杉磯的人大概很少會意識到自己正居住在全美第二大的城市,風塵僕僕的街道上只有稀疏的homeless推著cart緩慢經過,離開家門後便是一個又一個的停車場和高速公路,失敗的公共交通系統使得汽車之於洛杉磯居民,幾乎是必需品的存在。相較之下,即使台灣的夜市有諸多為人詬病之處,但它無庸置疑地地呈現了一幅迷人的、生機蓬勃的在地生活景象。
Visible Life是需要硬體條件支援的。城市通常不乏高樓大廈,但是對於市民來說高樓裡發生的事情既冰冷又遙遠,更多時候我們根本不知道裡面發生著什麼。但一座迷人的城市通常存在許多公共空間、街道和廣場,在那裏人們可以自由的穿梭、停留、遇見彼此。初到倫敦時我驚訝於street market的數量之多,然後我才發現那其實是一座城市活著的證明。典型的歐洲城市通常也具備這樣的先天條件,它們環繞著以教堂為中心的廣場而生,即使宗教的力量隨時代淡去,但廣場的功能延續了下來。SOL更近一步指出,這樣的廣場規模最好是能讓廣場兩端的人們看見對方臉孔的距離,進而在緩解城市過於擁擠的同時,達到促進人際互動的效果。
4.Orientation and Mystery 大街小巷
(Source: Meteoweb)Neal's Yard Remedies
Avenue, boulevard, street, road, drive.是的,我們需要大街和小巷。我們希望抵達目的地的路又寬又直好辨認,但途中我們也期待一些都市傳說(X)。藏在暗巷裡的小吃特別道地、隱身在住宅區裡的咖啡店特別吸引人(or Neal's Yard的Neal's Yard Remedies特別讓人驚艷),那些窄小的巷弄不僅為城市添增了神祕感,也使鄰居之間有雞犬相聞的可能。
5.Scale 天際線
"If you want to see what a society really believes in, look at the biggest buildings on the horizon are dedicated to."(Joseph Campbell)
台北人早已習慣了被商辦大樓佔據的天際,以前是新光三越,現在是101。關於天際線,從未有人過問我們的意願,它們就這樣不分由說地闖入了眾人的視野,直到第五個水岸第一排落成,我們才發現我們不僅失去了水景,甚至失去了黃昏。天空權是個相對新的概念,支持的人聲稱人們擁有決定自己舉目所見之景象的權力。這讓我想起站在聖彼得大教堂一覽梵諦岡時的景象,也許,高聳的地標建築應該代表人們所重視的價值。
6.Make it Local 在地性
城市的另一個特徵是高度全球化,這種均質化使得某些異國城市之間的差異甚至小於一個國家內的城鄉差距。全球連鎖店和相仿的摩天大樓,常使人懷疑自己究竟身在何方,而如何使the城市不變成毫無辨識度的anywhere,就有賴於在地性的考量和需求。一座迷人的城市應該能從外觀上就反映其獨特的歷史、人文和生態(e.g. 劍橋的yellow stone建材)。
結論:我們很難指認美、但是我們認得醜,美不全然是主觀的。一座迷人的城市不應放任市場自由決定,政府規範是必要的。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