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封橫幅
英文書封
(真副標)意念一旦化為行動,就不再是干你屁事。首先必須大加稱讚紅樹林出版的書封設計,著實很讓人願意買帳,美短賽高。
接著說標題,原文書名是《客廳裡的獅子》(The lion in the living room),中文書名改為《我們為何成為貓奴》實在不是個太好的選擇,因為這個問題你看完整本書都不會得到答案,讓人有點生氣(易怒)。事實上,書中第一段就為《客廳裡的獅子》做了鋪陳,講述一隻在郊區遊蕩的放養家貓被誤認成獅子的軼事,藉此切入本書核心:家貓*並不單純。
*家貓(Felis catus)是貓的物種名,並不一定是指寵物貓,也包含絕大多數現代出現在野外從未被圈養的貓。
這大概是除了貓論文以外市面上最硬的一本貓書,書裡除了一小張反覆出現的章節插圖,一張圖片都沒有。它也不是在談貓品種、貓行為或貓心理;它談的是人類和貓科的前世今生,包含大量訪談、考察和專有名詞。所以看完以後你能簡單明瞭地和別人分享貓知識嗎?大概也不太行。因為以目前人類對家貓的認知,要寫成一本蓋棺定論的書實在還言之過早,一來是人類開始認真研究家貓是近幾十年的事,二來貓的馴化過程非常隱微,當代家貓和先祖中非野貓幾無二致。
「馴化動物多半具有一套共同的奇特身體特徵,包括毛皮上斑塊狀的色素沈澱、小牙齒、稚齡般的臉孔、垂耳、捲尾巴等等。科學家將這些我們仍知之甚少的特徵統稱『馴化症候群』(domestication syndrome)。在馴化的狗、豬、山羊和兔子身上普遍可看到垂耳,但在野生動物身上完全看不到。
有趣的是,家貓並非真是如此。他們沒有垂耳,沒有捲尾巴;跟野生同類相比,牙齒也不是特別小,而且牠們的臉以及大部分的身體,看起來都不像未成年。換句話說,牠們幾乎和成年的野生非洲野貓長得一模一樣。
家貓的身上的確有不尋常的色素沈澱現象,表現在白色的腹部、臉上的白斑以及其他特殊花紋上。但這些裝飾性的特徵顯然很新。證據顯示家貓的毛皮僅僅是在最近這一千年左右才開始有了變化。」——《我們為何成為貓奴》p.65
當然如果你想的話,這本書裡不乏一些十分驚世駭俗的假說 ,比如劍齒虎留下的殘肉可能促進了人類飲食的演變(p.37)、呼嚕聲可以增加骨頭密度和預防肌肉萎縮(p.72)、弓漿蟲會操控宿主暴露在被貓吃掉的環境中(p.165)等等。但仔細來說這一切目前都還只停留在「有此一說」的階段而已。
但在這麼多言過其實中,有一方面的研究是證據確鑿的,那就是家貓對野生動物造成的威脅。美國有超過一億隻寵物貓(2015年台灣有登記的貓超過57萬),而根據聯邦政府發表的報告指出,寵物貓和流浪貓殺死的鳥可能高達14至37億,尚且不含其他小型動物。澳洲科學家更在《澳洲哺乳動物行動計畫》中表示,消滅野生家貓是維繫澳洲生物多樣性的必要之舉。簡言之,同時受到人類眷顧又保有狩獵技能的家貓,絕對具備讓其他物種滅絕的能力。
(對於真的無法將貓收編室內,又有心想位鳥類保留一線生機的人來說,為你的貓繫上彩色項圈是一種證實有效的做法,因為鳥類的色覺比貓好很多。)
本書作者艾比蓋爾・塔克(Abigail Tucker)實際走訪了研究中心、賞貓博覽會和TNR(流浪動物處置方式:捕捉-結紮-釋放)說明會等各種場合,與各種立場的人物進行對話。她無疑是愛貓之人,但卻也是一名求真的科學記者。對於貓,我們都有難以言喻的情懷,為有人說貓壞話而忿忿不平,但就是因為這是一份如此不理性的情感,所以我們必須理性地限制其範疇,因為我們無法為家裡那隻主子以外的貓負責。貓是寵物更是動物,而當我們談論的是數以萬計的貓時,我們就必須考量到生態系中的其他生物。當我們享受著客廳裡那隻貓的呼嚕、看著電視上討論著流浪貓安樂死時,也許可以不必急著振臂疾呼——至少不是因為貓咪那麼可愛/無辜。塔克透過這本書告訴讀者,愛貓可以不必是擁貓派。
翻譯度:øøø øo
易讀度:øøøøo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