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遊記]香港三天兩夜文青地陪行(上):灣仔(含住宿黑特)



可以,這很香港 

上次去香港應該是十年多前,當時香港物價還不高,還有很多台北沒有的國際品牌 。這次承工作之利拿到Clockenflap音樂節的門票,和同事約好了一起11/17-19三天兩夜香港行。

重要的事先寫,這次黑特的住宿是:海の星宿 L'etoile de Mer膠囊旅館,該旅館至今(2017/11/25)沒有任何官方網站,只在眾旅館平台如Agoda、Booking.com和Airbnb上刊登,請各位旅客務必小心。大約一個半月前,我在Agoda上以台幣每晚約1300的價格訂了L'etoile de Mer兩個晚上的住宿。11/15也就是出發前兩天,同行的同事收到旅館寄來的電子郵件,說很抱歉我們無法提供你房間,同事立刻回信詢問原因,旅館的回覆是因為他們的前主管沒有登記到這筆預定,而該主管已離職,無法聯絡。 同事非常傻眼,但是因為該週末香港有非常多國際大型活動,除了Clockenflap還有諸多論壇和展覽,剩下的旅館房價都已經飆到6000NTD以上,連L'etoile de Mer都漲到3500NTD。(你要問為什麼既然還查得到當天房價,卻無法提供房間嗎?答案是如果你願意付3500,他們還是可以提供房間。暫時按下不表。)同事猶豫了一番,最後決定和我擠一間。

更離譜的事還在後頭,11/17下午四點,我們抵達了L'etoile de Mer,地點位於一棟老舊電梯公寓的四樓,入口處是一台自助Check-in&out機器,整個過程完全不會有工作人員出現,我知道這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是好事,但是一旦出了問題,一切都會像鬼打牆一樣,他們只要在Line、Wechat或電話上裝傻、裝驚訝、已讀不回、掛電話,你就拿他們一點辦法都沒有。 我們站在入口處試圖用我在15日收到的QR Code條碼Check-in,結果屢次顯示系統錯誤,於是我們打電話給客服,接電話的明顯是大陸口音的男子,說我前兩天收到的確認信其實應該是取消信,是Agoda他們發錯了,Boom!然後表示我們先進去客廳坐一會兒,他幫我們想辦法,結果他想到了什麼絕妙的辦法呢?

「我們可以讓你免費睡客廳沙發,但你要快點決定,很多人都在等」
WTF?!真是謝謝您這麼慷慨啊給您造成麻煩了呢。(最後有退全額,同事因為事發當下有力取所以有拿到Agoda的抵用金約1500NTD,限定年底前使用)



其實看到他建議我可以去水療館住一晚的時候我就釋懷了,所以讓我來平心而論總結一下:

一、這顯然不是經理跑路造成的問題,是廠商為了確保自己的最大利益,誰願意付高價商品就給誰的問題,於是早早預定好的、拿優惠價格的消費者就是沒保障,和前幾個月達美航空將登機乘客跩下飛機是一個道理。如果運氣好,沒有其它出高價的競爭者(如旅遊淡季)那恭喜你撿到便宜,如期得到床位。

二、 雖然沒有入住,但我看到了客廳、膠囊本人和衛浴,硬體很新很乾淨,和網站照片沒有什麼出入。但和我在東京住的膠囊旅館First Cabin(非常推薦)實在差太多了,L'etoile de Mer根本就像是放幾個膠囊就自稱旅館的小型公寓,幾乎沒有公共空間可言,格局基本上就是studio,不過還附帶五個室友。

三、如果你還是想賭一把呢,建議你再找一間可以Check-in時才付款的備案,這樣才不至於假如不幸人生地不熟乃至於落入要流落街頭或去住龍門客棧的窘境。

_______________以上黑特______________

走投無路的我們抱著晚上要睡沙發的心情繼續行程,拜訪位於灣仔的Monocle Shop。我們和在Monocle擔任編輯的朋友說了荒誕的經歷,他們紛紛表示我們人太好說話,應該和他們槓下去,但身為一個旅人,我實在沒有那個心力對著隨時可以掛你電話的人抗議什麼(而且其實我已經這麼做過了),你根本不知道對方人在哪裡,也不能把他釘在牆上(見了面也不行吧)。總之他們建議我們投訴香港旅遊局,我實在應該這麼做的。

話說Monocle接下來要在曼谷拓點,應該會成立辦公室,但主要是和曼谷的建商合作,打造高端社區。學而優則仕,商而優則炒樓,總是不會錯的。



Monocle Shop:1 St Francis Yard, Wan Chai, Hong Kong(連到google map)

純粹來拜訪朋友,沒買東西,不過Monocle的旅行書質感很好,後兩天在很多店也都有看到。展售空間只有前半部分,大概三四坪的大小,後半的辦公室也不大,總體氣氛很好,非常喜歡Monocle的美術設計和合作的藝術家,香港分部員工只有7個人左右,著實令人意外。同時他們也提到要在亞洲找到適合Monocle調性的寫手十分不易,一方面有新聞野心的人大都會選擇純正的媒體,二來Monocle流著的畢竟是歐洲菁英的血,要找到合乎他們品味的亞洲英文作家難度很高。

他們也推薦了我們幾間餐館,蓮香樓是其一,告辭之後我們就決定去蓮香樓吃晚餐。



蓮香樓:162 Wellington St, Sheung Wan, Hong Kong(連到google map)

炒豆苗、叉燒、砂鍋雞(完全忘了叫什麼)、壽眉茶(茶資12/人)、飯,總金額約303HKD
評:很傳統的港式餐廳,座位在二樓,自行上去就好,店員看起來都很資深,上菜非常快。壽眉茶、豆苗和叉燒都很棒,豆苗非常嫩,叉燒入味而不乾硬,飯有待加強。(似乎很多人會選擇來吃點心,不過我們是晚餐來吃,沒有點心可以選,但正餐也十分優秀,總之應該可以算是任何時段都很推薦。)



滿記甜品:楊枝甘露(約37HKD)、草莓荔枝奶酪(約39HKD)

評:中規中舉,不需要特別指定到滿記,如果剛好經過可以吃一下,用餐環境還是比傳統甜點店好很多的,有好些分店。餐點名稱看不懂就看英文,英文在菜單上真是樸質的語言。
想吃但沒吃到:芒果班戟(Mango Pancake),傳統港式甜點,路上很多地方都有,也不一定要在哪吃,類似法式薄餅裡包鮮奶油和水果。

<待續>TBC

一些瑣事:


  • 記得港簽(這裡辦)和臺胞證二擇一才能進香港呦 
  • 如果沒有要一直搭地鐵,八達通用儲值就好,用八達通比每次買單程票便宜一些,當然也比較方便,押金50HKD,預設儲值100HKD,一個月內退卡要收手續費9HKD,很多連鎖店都可以用八達通消費,不太需要擔心花不到。 
  • 機場雙人單程170HKD,如果沒有要當天往返機場,臨櫃人員會建議你買單程比較便宜。 
  • OK超商在香港叫Circle K,有點可愛。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英國:出走倫敦]Canterbury坎特伯雷觀光指南(上):交通、西門公園、坎特伯里大教堂

4月12日 星期二 在結束第二學期的後一天,終於再也沒有藉口駐守(X)宿舍,決定要出走倫敦後,第一站就獻給朝思暮想的坎特伯雷。(高中的時候聽說了坎特伯雷故事集後就一直心懷好感,大概是因為當時是和十日談及神曲一起學的,相較之下"故事集"聽起來有趣多了;再次見到則是在洛杉磯的杭庭頓圖書館裡的原本,書中精緻的插圖、燙金和裝飾讓人印象深刻。) 出門前先在網路上訂了火車票,早上10點從St. Pancras出發、下午4點半返回,時間正正好都落在 super off-peak時段 內,來回只要30.3鎊,車程依車種60~90分鐘不等。(Note  網路訂票到火車站只能用機器取票 ,去窗口會被不耐煩的趕走; 往倫敦東南方的火車月台在二樓 ) ↑車票上並沒有註明時間,所以我猜只要在super off-peak時段內往返都是可以的。 依稀還可以辨認出古城的環狀範圍,粉紅色是主街

[翻譯] Amalia Ulman: 那個在Instagram上愚弄了眾人的女孩

BBC By Cadence Kinsey 7 March 2016 在 2014 年 4 月至 9 月期間, 26 歲的阿根廷裔藝術家   Amalia Ulman  將自己化身為存在於網路世界的   Instagram 女孩 。她使用那些在社群網絡上廣受觀迎的 hashtags ,試圖探討女性如何在網路上呈現自己。這場名為「傑出與完美」 (Excellences & Perfections)  的創作由三個主題組成,依序為「可愛女孩」、「甜心寶貝」和「女神」,這三種是 Ulman 發現網路上最受歡的女性形象。 為了使這份創作更具說服力, Ulman 還為 Instagram 上的她準備了一份劇本,劇情中 Ulman 搬到洛杉磯、和交往多年的男友分手,並在歷經吸毒、隆乳、自甘墮落、懺悔後,最終回歸正軌並有了新男友。這場持續了五個多月的創作為 Ulman 的 Instagram 帶來了近 9 萬人次的追蹤,而直到故事完結 Ulman 才公告眾人這其實是她的作品。 這件藝術創作現正展出於倫敦兩大藝廊,並由於該作品同時包含了社群媒體操作和性別刻板印象的再製等元素而獲得廣泛關注。然而這件作品的核心議題,其實是想探討網路世代中,人們「線上」和「線下」身分的關係。 當 Ulman 在 Instagram 開始這份創作時,「人們開始討厭我,」她說道,「曾經合作過的 藝廊甚至跟我說:『你必須停止 PO 文,不然人們就再也不會認真看待你了。』」 揭露真相後,許多人批評這份作品根本是場騙局,然而即使這整件作品確實是 Ulman 精心安排的,卻仍然包含了許多真實的成分,例如她在倫敦讀藝術時曾當過伴遊。這些針對作品的批評對於 Ulman 來說正好說明了一件事:人們在真實生活和在網路上呈現的他們之間確實存在著落差。 真實性 (Authenticity) 一直是社群媒體中的核心概念,一如我們都很熟悉「做自己」、「擇你所愛」等口號。而現在這個概念正由科技公司所強化,社群媒體平台開始鼓勵甚至強制實名制和單一身分。人類學家 Daniel Miller 曾寫道:「一開始網路世界似乎拓展了匿名的範疇,意味著人們可以透過網路展現不同形式的身分、在身分間切換,並相對自由地確保多重身分的安全;但事...

2018 紐約百老匯《Sleep No More》劇情攻略

今天七月初又去紐約玩了一趟,而這次最大的亮點絕對是外百老匯的《Sleep No More》。以下簡單敘述一下這次看劇的經驗(買票、交通、 注意事項 等在此不多提): 《Sleep No More》是一位在波士頓工作過的朋友介紹的,回家上網查了資料發現的確很有趣,因此即是票價不菲($120)仍毅然決然地訂了票。 國內外很多人推薦不查資料直接去體驗,但我個人十分不建議這樣裸看戲。第一,對於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人來說,都不會有再刷的可能,因此即便事後做功課發現想看的劇情,也沒機會再訪了;第二,這是一齣潛劇本極多且極為隱晦的戲,對相關文本不夠瞭解的話肯定看不懂。而這也是本文的初衷。 此外,這齣戲也有點運氣成分。例如,如果你沒有買到七點的票或抽到數字很靠前的牌,進場的時候戲都演一大半了;或者,如果你一開始沒跟到主角群,九成九會看不懂配角和主要劇情之間的關係。所以如果想更投入這場表演,事前多看點資料還是必要的。 先說我跟的角色順序(7:15的票,Q牌,進電梯時間約8:00):馬克白-麥德伕夫人-班克-調酒師 進電梯的時候確實就像其他人說的,三樓會放一人、四樓放一半、五樓放一半。另外,如果我沒聽錯的話,叫牌會從A開始到K,而被叫到的會包含之前沒進去的數字,例如叫10號,1~9的也可以進去。所以如果想和朋友抽到不同數字但又想待在一起,可以以牌面靠後的為進場時機,然後記得別最後一個進電梯。 最精彩的兩場戲 第二次預言(參與角色為馬克白和三巫):全場用快速閃光製造定格效果,描繪馬克白殺人後的癲狂,以及之後即將發生的慘案,整場戲極其驚悚。看著大量鮮血流過馬克白赤裸的身軀,再看著光頭女巫預言王位和嬰孩血案,雖然眼睛被閃到痛,但心裡一直大喊太值得了。 宴會廳(全角色參與):超級有戲的一場戲(?)整段用慢動作呈現,從下方打出來的綠橘色光線詭譎異常,每個角色的情緒都非常飽滿,並且因為是慢動作,讓觀眾有機會仔細端詳他們之間的關係,讓人印象深刻。 劇情與相關文本 莎士比亞《 馬克白 》:(主劇情) 巫師向領主馬克白和班克透露,預言馬克白會當上國王(撲克牌K),而班克的子孫也將統治王國。馬克白回家和妻子說明此事,妻子慫恿馬克白弒君,並在舞會中借機在國王鄧肯的飲料中下毒,讓丈夫有機會在國王熟睡時將其悶死。事後馬克白夫婦不斷爭吵,陷入無止盡的罪惡感。在極其戲劇性的第二次預言後,馬克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