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Brian之福,約到了初次見面的香港人網友Andy當地陪,Andy任職於香港教課書出版社,對香港的咖啡廳很有涉略,非常熟門熟路地展開了第二天的文青吃貨之旅。
十分喜歡香港的graffiti,台灣大都還在「某人到此一遊」的程度。
Cafe Deadend:72 Po Hing Fong, Tai Ping Shan, Hong Kong
要爬很多上升坡才能抵達的死路咖啡,Andy說他夏天是決計不會來的,因為路途實在太艱辛了。不過大概也是因為如此,腹地相對起很多咖啡廳都算是寬廣,店內有多款麵包可供選擇。
Cupping Room
有好幾間分店,經過覺得很不錯,餐點包括班尼迪克蛋。
香港真的好多這種溫室型、窗明几淨的咖啡店, 大概是因為空間真的太小了,所以用不透視的材料會更顯逼仄吧。這間好像是pop up store。
Halfway Coffee:12 Tung St, Tai Ping Shan, Hong Kong
卡布奇諾(38HKD)
位於古董市集周圍,附近都是賣復古海報、錢幣、雕像和古玩的店舖。店內狹長,座位約十來個,經常要等,當天坐到後門的戶外區。最特別的當屬他們家的杯子,連外帶杯的特別設計,甚至成為可以單獨販賣的周邊商品。當天喝到的咖啡本身味道很濃烈,不算順口,不過應該常常會不一樣吧,算是朝聖地點之一。
金牌豬扒飯加蛋(約47HKD)
現在想想還是覺得很像排骨飯,不過因為不是用炸的,加上還有醬,所以比較多汁一點,飯一如往常地有待加強。Monocle友人非常喜歡,但我覺得就是,排骨飯,不錯但沒有很特別。(店外有橘色長毛貓)
Kubrick書店+咖啡+唱片行+影廳複合店:
可以待一下午的地方,書店區域不大,但是英文書比台灣絕大多數書店都多得多。在隔壁的文具(?)區發現了香港品牌ditto ditto,專門出信封、信紙、包裝、明信片等紙製品,印刷品質非常出色。再隔壁是會上映小眾電影的影廳,是少數香港能讓人慢下來的地方之一。
常常集品:273 Shanghai St, Yau Ma Tei, Hong Kong (連到Google Map)
一間很容易錯過的2樓小店, 主要是日本和復古風格。與其說是店舖,常常集品比較像是店主自己的收藏展(不過是可以買的),帶有非常強烈的個人色彩,不會有一系列商品或大量存貨。部分東西會寫上典故,比如說是香港最後一間澡堂的號碼牌之類的,的確都是很少見的器物,適合有在尋找獨特器皿的人。窗邊有座位可以逗留,店主雖然在場,但不太會主動搭話,可以自由瀏覽。(Logo很Q)
美都餐室:63 Temple St, Jordan, Hong Kong (連到Google Map)
奶油多士(13HKD)、奶醬多士(13HKD)
如果想要尋覓古早港式下午茶餐館,美都的裝潢很有風味,保留了大量小磁磚和鐵窗,而且因為是三角店面所以有很多窗戶,空間相對開闊,用餐環境算是很不錯。但奶油多士也不是我的菜,基本上就是把吐司裹蛋汁拿去炸,所以非常油,不過也因為這樣所以蛋的味道比台灣的「法式吐司」濃厚很多,算是香港的罪惡美食之一。
金華冰廳:G/F, 47 Bute St, Mong Kok, Hong Kong (連到Google Map)
菠蘿油(10HKD)、飲品(低銷必點,約17-19HKD)
據說是香港第一的菠蘿油,不過對於一個不太會欣賞菠蘿油的人來說,金華冰廳的特點大概就是麵包上面的菠蘿很脆,麵包鬆軟,僅此而已。麵包本身並沒有很熱,或者可能涼的很快吧,總之不太有冰火菠蘿的感覺。加上用餐環境嘈雜髒亂,又一定要點飲料,總體而言讓人不敢恭維。
common room & co.:198 Tai Nan St, Tong Mi, Hong Kong(圖片來源)
一樓是店舖兼工作區,商品以圖文書和雜誌為主,有香港在地的也有歐美的,偶爾會有講座和工作坊。二樓是小型展覽空間,當天的展是《七孔流血》,以慢動作檢視經典港片中的死亡鏡頭。呈現方式簡單粗暴,意圖強而有力。
另一場面基,就在Common Room對街的日式雜貨小舖,團隊成員都是香港人,店主普通話說得很好,經常往返日本,也會到台灣參加展售活動,員工們都非常親切。最近要出濱田英明的攝影集。
富記粥品:Hong Kong, 花園街104 (連到Google Map)
及第粥(約35HDK,似乎年年漲價,不過還是大推)、燒鴨盤(也推)
用餐環境同樣十分糟糕,但是料理味道實在太・好・了,乃至於富記應該是香港我唯二會想再訪的餐館。 出發前是在彼得覓食趣上查到的富記,由於我和彼得一樣極其熱愛內臟,所以當我知道及第粥是豬肝、豬腸和豬心燉煮成的時候,就決定非及第粥不點了。燒鴨也很出色,不管是哪個部位都很嫩,而且入味。但該餐館除了美食以外其他項目都非常有待加強,包括餐點裡有蟲或者找錢不實之類的狀況都曾有聽聞。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