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遊記]香港三天兩夜文青吃貨地陪行(中):中上環、 旺角


托Brian之福,約到了初次見面的香港人網友Andy當地陪,Andy任職於香港教課書出版社,對香港的咖啡廳很有涉略,非常熟門熟路地展開了第二天的文青吃貨之旅。

十分喜歡香港的graffiti,台灣大都還在「某人到此一遊」的程度。


要爬很多上升坡才能抵達的死路咖啡,Andy說他夏天是決計不會來的,因為路途實在太艱辛了。不過大概也是因為如此,腹地相對起很多咖啡廳都算是寬廣,店內有多款麵包可供選擇。

Cupping Room
有好幾間分店,經過覺得很不錯,餐點包括班尼迪克蛋。

香港真的好多這種溫室型、窗明几淨的咖啡店, 大概是因為空間真的太小了,所以用不透視的材料會更顯逼仄吧。這間好像是pop up store。

卡布奇諾(38HKD)
位於古董市集周圍,附近都是賣復古海報、錢幣、雕像和古玩的店舖。店內狹長,座位約十來個,經常要等,當天坐到後門的戶外區。最特別的當屬他們家的杯子,連外帶杯的特別設計,甚至成為可以單獨販賣的周邊商品。當天喝到的咖啡本身味道很濃烈,不算順口,不過應該常常會不一樣吧,算是朝聖地點之一。

金牌豬扒飯加蛋(約47HKD)
現在想想還是覺得很像排骨飯,不過因為不是用炸的,加上還有醬,所以比較多汁一點,飯一如往常地有待加強。Monocle友人非常喜歡,但我覺得就是,排骨飯,不錯但沒有很特別。(店外有橘色長毛貓)

Kubrick書店+咖啡+唱片行+影廳複合店:
可以待一下午的地方,書店區域不大,但是英文書比台灣絕大多數書店都多得多。在隔壁的文具(?)區發現了香港品牌ditto ditto,專門出信封、信紙、包裝、明信片等紙製品,印刷品質非常出色。再隔壁是會上映小眾電影的影廳,是少數香港能讓人慢下來的地方之一。


常常集品:273 Shanghai St, Yau Ma Tei, Hong Kong (連到Google Map)
一間很容易錯過的2樓小店, 主要是日本和復古風格。與其說是店舖,常常集品比較像是店主自己的收藏展(不過是可以買的),帶有非常強烈的個人色彩,不會有一系列商品或大量存貨。部分東西會寫上典故,比如說是香港最後一間澡堂的號碼牌之類的,的確都是很少見的器物,適合有在尋找獨特器皿的人。窗邊有座位可以逗留,店主雖然在場,但不太會主動搭話,可以自由瀏覽。(Logo很Q) 

 美都餐室:63 Temple St, Jordan, Hong Kong (連到Google Map)
奶油多士(13HKD)、奶醬多士(13HKD)
如果想要尋覓古早港式下午茶餐館,美都的裝潢很有風味,保留了大量小磁磚和鐵窗,而且因為是三角店面所以有很多窗戶,空間相對開闊,用餐環境算是很不錯。但奶油多士也不是我的菜,基本上就是把吐司裹蛋汁拿去炸,所以非常油,不過也因為這樣所以蛋的味道比台灣的「法式吐司」濃厚很多,算是香港的罪惡美食之一。

金華冰廳:G/F, 47 Bute St, Mong Kok, Hong Kong (連到Google Map)
菠蘿油(10HKD)、飲品(低銷必點,約17-19HKD)
據說是香港第一的菠蘿油,不過對於一個不太會欣賞菠蘿油的人來說,金華冰廳的特點大概就是麵包上面的菠蘿很脆,麵包鬆軟,僅此而已。麵包本身並沒有很熱,或者可能涼的很快吧,總之不太有冰火菠蘿的感覺。加上用餐環境嘈雜髒亂,又一定要點飲料,總體而言讓人不敢恭維。

一樓是店舖兼工作區,商品以圖文書和雜誌為主,有香港在地的也有歐美的,偶爾會有講座和工作坊。二樓是小型展覽空間,當天的展是《七孔流血》,以慢動作檢視經典港片中的死亡鏡頭。呈現方式簡單粗暴,意圖強而有力。

另一場面基,就在Common Room對街的日式雜貨小舖,團隊成員都是香港人,店主普通話說得很好,經常往返日本,也會到台灣參加展售活動,員工們都非常親切。最近要出濱田英明的攝影集。

富記粥品:Hong Kong, 花園街104 (連到Google Map)
及第粥(約35HDK,似乎年年漲價,不過還是大推)、燒鴨盤(也推)
用餐環境同樣十分糟糕,但是料理味道實在太・好・了,乃至於富記應該是香港我唯二會想再訪的餐館。 出發前是在彼得覓食趣上查到的富記,由於我和彼得一樣極其熱愛內臟,所以當我知道及第粥是豬肝、豬腸和豬心燉煮成的時候,就決定非及第粥不點了。燒鴨也很出色,不管是哪個部位都很嫩,而且入味。但該餐館除了美食以外其他項目都非常有待加強,包括餐點裡有蟲或者找錢不實之類的狀況都曾有聽聞。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英國:出走倫敦]Canterbury坎特伯雷觀光指南(上):交通、西門公園、坎特伯里大教堂

4月12日 星期二 在結束第二學期的後一天,終於再也沒有藉口駐守(X)宿舍,決定要出走倫敦後,第一站就獻給朝思暮想的坎特伯雷。(高中的時候聽說了坎特伯雷故事集後就一直心懷好感,大概是因為當時是和十日談及神曲一起學的,相較之下"故事集"聽起來有趣多了;再次見到則是在洛杉磯的杭庭頓圖書館裡的原本,書中精緻的插圖、燙金和裝飾讓人印象深刻。) 出門前先在網路上訂了火車票,早上10點從St. Pancras出發、下午4點半返回,時間正正好都落在 super off-peak時段 內,來回只要30.3鎊,車程依車種60~90分鐘不等。(Note  網路訂票到火車站只能用機器取票 ,去窗口會被不耐煩的趕走; 往倫敦東南方的火車月台在二樓 ) ↑車票上並沒有註明時間,所以我猜只要在super off-peak時段內往返都是可以的。 依稀還可以辨認出古城的環狀範圍,粉紅色是主街

2018 紐約百老匯《Sleep No More》劇情攻略

今天七月初又去紐約玩了一趟,而這次最大的亮點絕對是外百老匯的《Sleep No More》。以下簡單敘述一下這次看劇的經驗(買票、交通、 注意事項 等在此不多提): 《Sleep No More》是一位在波士頓工作過的朋友介紹的,回家上網查了資料發現的確很有趣,因此即是票價不菲($120)仍毅然決然地訂了票。 國內外很多人推薦不查資料直接去體驗,但我個人十分不建議這樣裸看戲。第一,對於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人來說,都不會有再刷的可能,因此即便事後做功課發現想看的劇情,也沒機會再訪了;第二,這是一齣潛劇本極多且極為隱晦的戲,對相關文本不夠瞭解的話肯定看不懂。而這也是本文的初衷。 此外,這齣戲也有點運氣成分。例如,如果你沒有買到七點的票或抽到數字很靠前的牌,進場的時候戲都演一大半了;或者,如果你一開始沒跟到主角群,九成九會看不懂配角和主要劇情之間的關係。所以如果想更投入這場表演,事前多看點資料還是必要的。 先說我跟的角色順序(7:15的票,Q牌,進電梯時間約8:00):馬克白-麥德伕夫人-班克-調酒師 進電梯的時候確實就像其他人說的,三樓會放一人、四樓放一半、五樓放一半。另外,如果我沒聽錯的話,叫牌會從A開始到K,而被叫到的會包含之前沒進去的數字,例如叫10號,1~9的也可以進去。所以如果想和朋友抽到不同數字但又想待在一起,可以以牌面靠後的為進場時機,然後記得別最後一個進電梯。 最精彩的兩場戲 第二次預言(參與角色為馬克白和三巫):全場用快速閃光製造定格效果,描繪馬克白殺人後的癲狂,以及之後即將發生的慘案,整場戲極其驚悚。看著大量鮮血流過馬克白赤裸的身軀,再看著光頭女巫預言王位和嬰孩血案,雖然眼睛被閃到痛,但心裡一直大喊太值得了。 宴會廳(全角色參與):超級有戲的一場戲(?)整段用慢動作呈現,從下方打出來的綠橘色光線詭譎異常,每個角色的情緒都非常飽滿,並且因為是慢動作,讓觀眾有機會仔細端詳他們之間的關係,讓人印象深刻。 劇情與相關文本 莎士比亞《 馬克白 》:(主劇情) 巫師向領主馬克白和班克透露,預言馬克白會當上國王(撲克牌K),而班克的子孫也將統治王國。馬克白回家和妻子說明此事,妻子慫恿馬克白弒君,並在舞會中借機在國王鄧肯的飲料中下毒,讓丈夫有機會在國王熟睡時將其悶死。事後馬克白夫婦不斷爭吵,陷入無止盡的罪惡感。在極其戲劇性的第二次預言後,馬克白用...

[讀書]女性不只是主角,也是反派、跟班、車夫、獄卒和路人——《Monstress》

《Monstress》非常血腥,幾乎每一頁都有人身首異處;女主角梅卡(Maika Halfwolf)則宛若憤怒的化身,拒絕任何人的接觸。這部由華裔美籍女作家 Marjorie Liu (以下簡稱M. Liu)撰寫劇本,日籍女畫家武田沙奈(Sana Takeda)繪製的漫畫,是一部華麗而可怖的暗色調奇幻作品。 M. Liu 的父親的是台灣人,美國人母親則有法國、蘇格蘭和愛爾蘭的血統。如同幾乎所有華裔家庭的對兒女的期待,M. Liu 自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畢業後,成為一名執業律師 ,在興趣與職涯間掙扎。26歲時,她藉著兼差替 Marvel 寫 X 戰警小說,踏入了漫畫劇本的行列。在 《大西洋》的訪問 中,M. Liu 聊到替 Marvel 工作的經歷:「那個過程既絕妙又令人沮喪,因為你仍然是在為一間公司工作,任何你寫的東西終究不屬於你。我投入很多在角色上,卻會在某些時候突然收到通知『故事該結束了』。」 《Monstress》是一個全新的創作,以末日後為背景,講述一個人類、先祖(Ancients)、古代神(The Old Gods)和魔族(Arcanic Halfbreeds)共存的世界,擁有所有奇幻作品的必備元素:長城、巫師、混血兒和為出身所苦的主角。唯一不同的是,在這塊中土上,幾乎沒有男性和白種人的身影,是 藍色小精靈法則 ——眾多男性搭配唯一女性角色——的翻轉版。然而,儘管《使女的故事》和《機械姬》等作品是啟發了 M. Lui 在內的女性主義巨作,但在她看來,這些作品仍未脫離男性的凝視。「在父權框架裡,女性的賦權和情慾化形影不離,但這麼做是危險的,男性因此成為受害者,也總是被害。」M. Liu 如此告訴 《紐約》雜誌 。《Monstress》不是一個性別換置的故事,而是一個完全由女性演繹的劇本。女性不只是主角,也是反派、跟班、車夫、獄卒和路人。 《Monstress》的畫風無疑是華麗的,裝飾性的線條佈滿衣袍,而這樣的細節也延伸到了角色的臉孔。主角梅卡始終緊皺的眉宇,是 M. Liu 給女性的第二層解放。「我並不是說憤怒絕對是好的,但憤怒可以是動力和意志力的來源。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允許女性表露憤怒,憤怒的女性是歇斯底里的婊子;但男性的憤怒卻是一種氣概、權力與智識的展現。」她在 《大西洋》的訪談 中說道。即便是面對族人和小孩,梅卡仍...